“防沙治沙要有大發展,關鍵改革”——
   國家林業局局長趙樹叢談荒漠化防治熱點話題
      新華社北京6月16日電(記者劉羊暘)今年的6月17日是第20個“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日益嚴重的土地荒漠化已成為全球性的生態問題,在新時期、新形勢下,我國要實現防沙治沙的更大發展需進行怎樣的改革如何創新防沙治沙治理模式我國的沙塵天氣是否已得到改善就這些熱點話題,記者專訪了國家林業局局長趙樹叢。
      創新治理模式實現防沙治沙大發展
      今年“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中國的主題是“綠化荒漠,美麗中國”,旨在喚起全社會保護和改善荒漠生態的意識,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共同努力。
      “必須看到,我國是世界上受沙化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趙樹叢說,經過多年的努力,全國沙化土地面積實現了凈減少,沙化程度減輕,擴展區域減少,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但面臨的形勢依然十分嚴峻。
      數據顯示,2009年全國沙化土地面積達173.11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18.03%,還有31.1萬平方公里土地具有明顯沙化趨勢,局部地區沙化土地仍在擴展。
      趙樹叢表示,沙化土地主要分佈於北方乾旱、半乾旱地區,而且大多是“老、少、邊、貧”地區,沙化導致生態惡化,嚴重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甚至危及生存,嚴重制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美麗中國的重要障礙。
      “防沙治沙要有大發展,關鍵要改革,要創新治理模式。”趙樹叢指出,首先要通過深化改革進一步創新機制。研究建立荒漠生態補償機制,調節沙區生態保護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關係;研究完善鼓勵各類社會主體參與防沙治沙的政策,積極推進沙地承包治理和承包管護,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投入防沙治沙。
      其次,要通過健全制度進一步強化保護。嚴格實行禁止濫樵採、濫放牧、濫開墾、濫用水資源制度和沙區開發建設環評制度,嚴厲打擊破壞沙區植被的違法行為;劃定並嚴守沙區生態紅線。
      同時,還要通過推廣先進技術進一步優化治理模式。探索不同類型區的防沙治沙適用技術和治理模式,引進、培育適宜沙區不同類型區生長的抗逆性植物良種。
      採取“封”“禁”措施遏制沙化擴展
      目前,沙化土地封禁保護補助試點已正式啟動,且試點總體進展順利。這填補了我國防沙治沙的一項空白。
      “在我國的沙化土地中,可治理的沙化土地有50多萬平方公里,其餘120多萬平方公里的沙化土地目前暫不具備治理條件,這部分沙化土地大多是連片的流沙或戈壁。”趙樹叢說。
      趙樹叢認為,要通過採取“封”和“禁”的措施,嚴格管控封禁保護區內的開發建設活動,從源頭上杜絕各種破壞行為,遏制沙化擴展,改善和恢復生態。
      “封禁保護的對象是暫不具備治理條件的以及因保護生態的需要不宜開發利用的連片沙化土地,因此封禁保護不會影響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趙樹叢指出,考慮到沙區生態脆弱的實際,防沙治沙要始終堅持生態優先,保護第一,適度開發,確保資源永續利用,既突出生態效益,又著力改善民生。
      對於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在嚴格保護的基礎上,選擇適宜地區發展具有沙區特色的經濟林、飼料林、能源林,以及乾鮮果、中藥材等產業,以增加農牧民收入。
      今春沙塵天氣次數和強度低於近13年均值
      據趙樹叢介紹,今春我國沙塵天氣影響範圍較小,發生次數、強度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低於近13年的平均值。今春我國北方地區共發生7次沙塵天氣過程,重點影響西北5省區和內蒙古西部。北京市今年未遭受沙塵天氣影響,這是新世紀以來第2個無沙塵天氣年份。
      趙樹叢分析說,今年沙塵天氣形成和影響較小的原因:一是春季入侵我國北方的冷空氣勢力總體偏弱;二是4月份北方主要沙塵源區降水偏多,有利於抑制沙塵天氣發生。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則是新世紀以來,我國加大防沙治沙力度,沙化土地實現凈減少,北方主要沙塵源區植被長勢持續好轉,植被覆蓋度增加,有利於減少釋塵連抑制沙塵天氣發生。”趙樹叢強調。
      據最新監測分析,通過近10多年建設,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區植被覆蓋度年均增加近1個百分點;與2001年相比,2011年工程區土壤風蝕總量減少5.2億噸,地表釋塵量減少1352萬噸。
      “加強防沙治沙工作,對沙區的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具有重要意義。增加沙區林草植被,既能有效減少地壤塵中顆粒物含連還對空氣中粉塵具有很大的阻擋、過濾和吸附作用。”趙樹叢說。  (原標題:國家林業局局長趙樹叢談荒漠化防治熱點話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p95ypvzp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