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社會治理”理念如一聲春雷在中國大地響起,中國夢的深層涌動著變革的律動。11月30日,“推進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現代化”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教授首次對國家治理理論公開發表言論。兩天后的12月2日,“美麗廈門共同締造”試點工作專家研討會在廈門海滄召開,也迎來了俞可平教授首次對地方治理案例進行點評。從中央到地方、從首都到特區,兩場會議、兩次第一,南北呼應,耐人尋味。
  范仲淹曾說,“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中央憂國憂民的哲思,也催發地方踴躍的實踐。“共同締造”就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廈門的實踐和探索。循著這一步伐,讓廈門特區又一次站在改革時代的潮頭浪尖,大筆與民同書“中國夢”,共同締造政府、社會、居民互動有無、共建共造的瑰麗藍圖。
  風從大海來:一次重大的理念變革
  在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社會結構也在發生深刻變化。乾群關係緊張,“中等收入社會難題”開始顯現。廈門積極探索解決途徑,轉變以往的大包大攬觀念,“共同締造”應運而生,率先拉開重構地方治理體系的創新型實驗,開創政府、社會、居民合力共建、協力共管的“互動共治”模式。
  “共同締造反映了很重要的一個理念的創新,一種治理方式的轉變。美麗廈門共同締造,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做出了很重要的探索。”俞可平教授高度稱贊廈門的工作,一席話道出“共同締造”的時代價值和意義。
  作為“美麗廈門共同締造”的試點區,海滄的社會治理頗具代表性,城市社區立足於“自治”,農村社區立足於“自強”,實現錯位發展、差異化發展,始終註重對城的治理和為人的服務相結合,城市建設、社會治理、社區營造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讓群眾生活得更加美好。
  “海滄大跨越,中國新高度。”第三次來到海滄的華中師範大學高等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徐勇用10個字表達了他對廈門共同締造工作的高度肯定。他表示,廈門共同締造卓有成效,最絢麗的特點是政府強化社會參與治理,政府與社會良性互動,變政府的獨唱為政府領唱、社會合唱,這就是共同締造的核心。
  廈門的共同締造,創新性體現了群眾路線。新時期下,群眾的構成變了,自我意識、自主意識增強了,如何把這樣的群眾參與納入進來,是新時期群眾路線的一道難題,而廈門努力回答好了這個問題。從過去的動員性群眾路線轉變為參與式群眾路線,讓群眾參與到治理當中來,成為治理的主角,讓他們真正感受和體驗到當家作主的味道。
  潮平兩岸闊:一條治理的地方之道
  “共同締造恰逢其時,做得好是可以在中國社會民主化進程中寫上一筆的。”國家環境保護部對外合作中心副主任方莉如是說。過去,自治停留在牆上,如今廈門通過微自治讓群眾走向自治的舞臺,讓這個牆上的自治走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有專家指出,在“美麗廈門共同締造”中,海滄試點具有極大的改革樣本意義,三個試點村居分別代表了城鎮化進程中的三個階段,純農村、工業區城鄉接合部、城市生活區,通過微社會治理的探索,解決了橫向到不了邊的治理難題。
  在共同締造過程中,海滄的農村社區突出自然村的治理,西山社村民理事會通過道德評議,解決了六年多一直不能解決的村莊豬舍搬遷問題;外來人口集中居住區的治理,建設“新廈門人服務綜合體”,鼓勵外來務工人員反映他們的訴求,參與小區治理;城市社區突出小區的治理,通過同心合議廳,改變以往由居委會簡單主導,社區居民被動接受的局面,提高居民參與處理社區事務的效率,因地制宜的社會治理方法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美麗廈門不只是環境美,還有社會美,讓人們願意在廈門居住、工作、生活。廈門從生活著眼,從社區入手,讓群眾在共同締造中感受和體驗美麗廈門觸手可及。通過公共活動空間打造、認養輪值和各種社會組織的培育,激發群眾自治精神,構建多元參與的治理體系;通過房前屋後的環境衛生整治,培育村民理事會等村民自治組織,激發群眾參與熱情,實現群眾從“觀望關註”向“共同參與”的轉變。
  “廈門跨越是一種示範。”徐勇教授表示,大陸今後走的可能是以治理為導向的民主道路,社會補充國家的中國道路,在政府與社會的良性互動當中不斷地改善治理,提高治理能力,造福於人。“這條道路如果走通了,我們又有了一種新的發展方式。”
  廈門的社會治理,是特區的“中國夢”,擁有無限可能。在中央精神和地方實踐有效結合的坐標上,廈門正滿腔激情,用“共同締造”的筆觸描上了可喜成果,為未完待續的將來描摹“可操作、可執行、可推廣”的社會治理樣本。正如俞可平教授和西安交通大學中國地方政府創新研究中心主任吳建南教授等的建議,廈門要探索“美麗廈門共同締造”的可複製性,要摸索更多基層治理模式和經驗,讓這些經驗和模式在國內更廣大的範圍得以複製和推廣。
  心潮逐浪高:一場動感的互動共治
  這麼短的時間內聚集了我國治理領域的一大批頂尖專家,於廈門而言,是一場震撼人心的盛會。專家現場考察時,海滄的試點工作動感十足,活力十足,讓徐勇教授印象深刻。他說,在共同締造中,強化了共同性,強化了行動性。這種動感不止是政府動,更重要的是全社會都在動,讓自治真正運轉起來,這最為難得。
  專家們來到興旺社區的時候,這裡如往常一樣熱鬧,卻更添了一種不平凡的“過節的喜悅”。“民聲話仙場”里的石桌邊,老人們邊泡著茶邊聊著天,俞可平教授被閩南話吸引了過來,居民欣然用閩南話打招呼,一點也不生分。吳大爺說:“現在都是熟人社區了,看見誰打個招呼已經是習慣啦!”
  一旁認養雞蛋花的何瓊英修剪著枝葉,臉上帶著笑意,在陽光下的剪影特別美。興許是這樣的姿態引起了專家的好奇,大伙一步並作兩步走上前,感興趣地和何瓊英交談起來。其他居民見狀,都圍過來,有的說:“綠地就在家門口,每天都來三趟,一天不來,心裡就惦記。”有的說:“我一開始天天叫兒子來養花,現在他天天主動要求我帶他來養花。”綠地認養、空間認管等公共空間管理輪值制度的建立,把“你”和“我”變成了“我們”。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薑曉萍說,從這些居民的臉上讀到了行動的自覺與自信。
  往前走,寫著“興旺社區義工培訓基地”的銘牌引起了專家的註意。這裡正在開展志願服務溝通技巧課程的培訓,一旁站著義工培訓班的發起人——來自臺灣的陳美玉,她帶來了臺灣先進的志工服務理念。俞可平教授和她交談許久,他說,以前臺灣志工服務成熟,如今大陸許多社會自治組織也發展得很好,臺灣人應該到海滄來走走看看。
  走進東孚鎮西山社,村民自發扮靚的村道綠意蔥蔥,剛砌好的花台分外養眼。廣東中山大學的李郇教授因多次來過西山,與村民熟得像一家人。村民老謝看到李郇教授一行,熱情地邀請他們到自家院子,端上熱騰騰的芋頭、花生,村民老吳也從自家拿來地瓜,供大家品嘗。在這裡,村民們真真切切地嘗到了共同締造的甜頭,臉上不時浮現出自豪感,現場歡笑聲不絕於耳。李郇教授感嘆道,這麼美的村莊,這麼好的空氣,這麼親的村民,真應該在這安家!  (原標題:“政府領唱 社會合唱”,廈門社會治理動力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p95ypvzp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